摘要:这部由杨紫琼等演员主演的喜剧奇幻片,讲述了一名生活庸碌的中年亚裔女性,在不计其数的平行宇宙中穿越之后,最终重拾生活善意的故事。这个5月,社交媒体被《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刷了屏。从剧情看,这本是一部温情与趣味并存的家庭喜剧,却在披上“平行宇宙。...
这个5月,社交媒体被《瞬息全宇宙》这部电影刷了屏。这部由杨紫琼等演员主演的喜剧奇幻片,讲述了一名生活庸碌的中年亚裔女性,在不计其数的平行宇宙中穿越之后,最终重拾生活善意的故事。
从剧情看,这本是一部温情与趣味并存的家庭喜剧,却在披上“平行宇宙”的外壳后成了一部科幻电影。
近年来,借助“平行宇宙”的概念叙事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见。
比较有代表性的要属2013年的科幻悬疑惊悚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同年的《瑞克和莫蒂》系列动画也借用平行世界的概念,展现了科学家爷孙搭档跨越不同世界冒险的奇遇。
而2018年大热的漫威巨作《蜘蛛侠:平行宇宙》更是展示了蜘蛛侠的多元世界。
那么,平行宇宙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是影视作品天马行空的艺术构想,还是深藏于现实世界之下的无尽真相?我们是否能穿越不同宇宙的界限实现时空旅行?
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进行一场穿越平行宇宙的时空旅行,不必惊慌。这里有一份旅行指南奉上。
一、传说:多元宇宙的悠久哲学思想在旅行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我们要去到的地方——平行宇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平行宇宙”或“多重宇宙论”是物理学中一系列尚未被证实的理论集合,其核心假设认为: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平行宇宙[1]。换一种说法,多元宇宙是一个理论上的无限个或有限个可能的宇宙的集合,而平行宇宙就可以解释为多元宇宙所包含的各个宇宙。
多元宇宙和平行宇宙,简言之,就是度假风景区和其中的独立景点之间的关系。
平行宇宙与多元宇宙并不是什么近些年才横空出世的新鲜概念。类似于平行宇宙与多元宇宙的传说自古有之。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道德经》中就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按照老子的意思,理论上讲,只要有一套创生的规则,在规则下就会有无数个世界被创造出来[2],多元世界自然也就在逻辑上成立。
宋朝时期,苏东坡《蝶恋花·春景》词云:“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描述了墙外行人与墙里秋千少女之间的微妙心理活动。
当然,苏轼并没有直接点明自己是在描述平行宇宙,但如果将这种描述移用来隐喻物理学界和科幻界对“平行宇宙”理论的感受,或许不无某些暗合之处[3]。
在西方哲学中,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人留基波提出了最早的多个世界存在的构想,留基波对多世界有较为细致的描述,认为“物质在空无中运动,存在不计其数、大小各异的世界;有些世界中既无太阳也无月亮,而另一些世界中太阳和月亮都很大。
各个世界间的距离也不一样,忽大忽小。一部分世界正在增长,一部分世界行将消失,此处成型,彼处消亡。有的世界没有生物,没有植物,没有水分,另一些则生活着无法想象的怪兽”。
17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多元宇宙的思想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著名的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著名数学家约瑟夫·拉夫森以及哲学家康德都提出过类似于多元宇宙的构想,斯宾诺莎更是大胆宣称“所有可能的一切都完完全全,真实地存在着”[4]。
可见,从古至今多元宇宙论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二、逻辑:多元宇宙的相关理论发现平行宇宙并不只是哲学历史中的玄妙传说。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多元宇宙的构想在近代得到了科学理论的支持。
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为平行宇宙的存在提供了理论支持。一般认为,物理学家休·埃弗雷特是多世界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1957年,物理学家休·埃弗雷特首次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关于多世界的想法[5]。
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粒子不需要拥有特定的位置,它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位置、同时拥有人们原本认为并不相容的性质,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叠加态。
而休·埃弗雷特认为,在量子测量过程中,所有可能的态是共存的,具有同等的实在性,即所有的可能性其实都实现了,只不过每一种可能性实现在一个个不同的宇宙中了,而且这样的宇宙有无穷多个。
1967年,德·维特重新提及埃弗雷特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德·维特把埃弗雷特的“分支”,理解为许多相互观察不到却同样真实的“平行世界”,宇宙由多个平行世界构成测量则是世界的“分裂”[6]。
或许物理学家的测量并不是引起世界分裂的唯一手段。测量本质上是测量仪器与叠加态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其他的物理过程同样可以和叠加态发生相互作用[7]。
当没有观测者时,世界依旧在不停地进行分裂。
就好比薛定谔的猫,在密闭容器打开之前,观者并不知道镭是否已经衰变,容器里的机关是否已经被触发,此时猫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状态。
而猫活着是一种可能,分裂出一个宇宙,猫咪已经死亡则分裂出另一个宇宙。而该解释强调观测者对实验结果起决定性作用,但却没有解释世界分裂的机制究竟为何[8]。
电影《瞬息全宇宙》的构想亦是如此。导演将平行宇宙的分裂产生归结于主人公所作人生选择的不同。
每一次选择都将导致一次宇宙的分裂。人生百年有无数次选择,小到是否要抠抠耳朵、喝一杯水,大到是否选择结婚、搬家,由此繁衍出亿万个宇宙。
《瞬息全宇宙》剧照:不同选择分裂出不同宇宙
在不计其数的宇宙集群中,有无数个版本的“我”,每一个版本的“我”都可能有细微或是极大的差异。所有的宇宙都处于一种相互“平行”的关系。
“我”并不是所有版本的自己的主人,“我”所处的宇宙也不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之中并没有主次、高低、虚实之分,都是真实存在、具有意义的,每一个“我”背后所拥有的人生也都是真实存在、具有意义的。
《瞬息全宇宙》剧照:不同宇宙中主人公的不同人生
如今,关于平行宇宙的猜想与理论遍布了量子力学、宇宙学、弦论、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多元宇宙不仅仅是影视作品中戏剧化的娱乐版本,更是多学科交织下理性的严肃命题。
既然已经有了理论基础,我们是否真的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多元宇宙间的穿越呢?
三、证据:平行宇宙旅行的可能指南多年来,不断有人进行另辟蹊径的研究,希望印证在不同平行宇宙间穿梭旅行的可能性。
英国《太阳报》2016年11月报道[9],由多名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提出“多交互世界理论”。
该研究表明,如果存在多个相互作用的宇宙,那么时间旅行就是可能的。之后,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小组使用熵作为模型基础,发现了一种宇宙模型,可以让时间“倒流”。
加拿大物理学家VitalyVanchurin在2019年12月发表在论文预印网站arXiv上的研究论文《作为一个神经网络的世界》更是佐证了穿越平行宇宙的可能性。
在平行宇宙间穿梭的原理如此玄妙,充满了神秘主义,更无人真的亲身经历。
因此,这些零星的“爆炸性”研究发现理所当然地招致了一些批判的声音。但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量子力学中心的霍华德·怀斯曼教授认为,“人们之所以怀疑,是因为这些宇宙还没有对我们生活的宇宙产生影响”。
其三,平行宇宙是可能存在的。2016年,在地球南极进行实验的NASA科学家发现了平行宇宙存在的证据。
NASA赞助的研究小组南极脉冲瞬变天线发现,原本应接收到从外太空射向地球的中微子中,有一组中微子的运动方向是从地球向外太空的。因而有人认为,NASA发现了一个镜像世界,镜像世界里的物理规则与现实相反。
戏剧性的是,这样的发现并不是由科学家提出,而是在4年后由《纽约邮报》《每日星报》等外媒报道。
一些学者对此进行批判,认为媒体关于这项发现的报道互相引用,完全夸大和歪曲了研究的内容[10]。
威斯康辛大学学者调侃媒体夸大报道
科学与大众娱乐之间,缺少的是最为关键致命的那一步“证据”。
但是,假如你成为了穿越平行宇宙的幸运儿,此处有一本“通关指南”奉上。
一旦进入平行宇宙时空旅行,你可能永远也无法回到原来的宇宙。根据多世界解释,平行宇宙每分每秒都在根据人、物的状态进行分裂,由此出现亿万个宇宙。
所以当人不小心跨界的时候,才会遇到行为不同的现实世界。但是,时间在向前流动,分裂在不断产生,你永远也无法以当下之身回到不断变化的原本宇宙。
即便回去,不同宇宙的相似性、独立宇宙的变化性以及宇宙间旅行的连锁反应,也让你也难以判断是否真的回到本来所处的世界。
《彗星来的那一夜》剧照
《瞬息全宇宙》中主人公看到了身为“打星”生活的美好,便想永远留在那里,但“丈夫”却告诉她这会引发混乱,并不可取。
而在《彗星来的那一夜》,当女主角无法回到自己的时空时,她在众多时空中找到了一个看起来最好的自己,然后原本理性平和的女主角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她杀掉了那个更好的自己并取而代之。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则是一种选择,如果因为一次时空旅行而改变了自己的本性,可谓真是一次失败的旅行,而“过得并不好”的你,又如何在那个世界维持“成功”的人生?
正如诸多影视作品中所呈现那般,时空旅行最忌打破时空的平静。自称“来自星星”的你,如果不是万分幸运遇上了属于自己的“千颂伊”,大概率也只会被当作精神分裂的疯子而视为异类。而如果不能拍照在朋友圈大肆炫耀,或是欣然与好友知己分享自己的旅途的见闻,这样危险的旅行确实无需一试。
最后,须得注意的是,正如电影《瞬息全宇宙》中的结局所呈现的那样,主人公穿越不同宇宙进行旅行,修补了生活的裂痕,重新与身边亲友建立稳固的连接,成为了自己世界中的“超级英雄”,成就了这一部爆米花电影。人们耗费巨大代价,企图进行时空旅行的意义也并不在于通过取代他人走人生的捷径。
罗曼罗兰言: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唯有回到自己并不令人满意的世界,收拾好一地鸡毛,找回再次出发的勇气,才能真正成为自己世界中的“超级英雄”。这才是这趟旅行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作者:孙玮璟 ;公众号:腾讯研究院;
本文由@腾讯研究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