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量子力学给人的感觉是晦涩难懂,基本上没有人一开始接触量子力学不感到困惑。为什么量子力学这么难以理解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自然现象本就如此,量子力学也是为了迎合自然现象而不得以才变得晦涩,因为你不晦涩,就无法描述微观粒子。...
量子力学给人的感觉是晦涩难懂,基本上没有人一开始接触量子力学不感到困惑。
为什么量子力学这么难以理解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自然现象本就如此,量子力学也是为了迎合自然现象而不得以才变得晦涩,因为你不晦涩,就无法描述微观粒子。
牛顿力学之所以很好理解,是因为牛顿力学描述的场景起码是生活中十分容易接触到的现象。
由于牛顿力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相扣,所以理解牛顿力学也不会显得反常。
但是量子力学研究的是比原子还小的物体。在20世纪之前,地球上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运动规律。
所以我们那时候只能猜,毕竟20世纪之前的人认为牛顿力学就是绝对的权威,是具有普适性的,所以宇宙中不管是星系的运动规律还是原子的运动规律肯定是符合牛顿力学的。
但是这也只是是人类的一厢情愿,毕竟一切物理理论都是在众多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自然现象才是本质,物理理论只是人类研究自然现象的量化工具。
原子以内的物质运动规律本就和牛顿力学描述的不一样。不仅不一样,甚至完全颠覆牛顿力学。人类不可能为了捍卫牛顿力学而攻击自然现象吧!
所以只能放弃牛顿力学,寻找新的理论描述原子内的规律。
首先,我们要知道原子内部的结构是怎么排列的,比如电子绕原子核是怎么运动的。
一开始,很多科学家还抱着牛顿力学的观念,认为电子绕原子核肯定是和行星绕恒星一样的运动轨迹。但是事实却很无情,电子绕原子核不仅不是圆周运动,甚至是一种人类无法想象的运动规律。
这种运动规律飘忽不定,随机且又稳定,要想知道它精确的位置,是不可能的事。
电子的随机性在于我们不知道电子在测量前在空间的具体位置。
电子的稳定性在于虽然我们不能精确知道电子的位置,但是却能知道它在原子核以外出现的概率大小,这种概率是比较稳定的。
电子的诡异性直接导致了双缝干涉实验的恐怖性。
双缝干涉实验我想不必再做出深入的原理介绍了,能看这篇文章的读者,对其中的原理已经再熟悉不过了。
但是问题在于,双缝干涉实验到底和意识有关系吗?有的科学家认为有关系,毕竟观察行为导致电子叠加状态坍塌就是意识的主动性造成的,但是要知道,观察是靠什么观察的,是靠发射光子撞击电子,光子再反射回到探测器,而不是直接靠意识感应。电子原本的状态被光子撞击后,势必会因吸收能量而坍塌掉。所以从这种说法来讲,双缝干涉实验的测量坍塌是意识造成的就是纯粹扯淡!
后来为了澄清这种说法,科学家又改造了实验,双缝干涉实验进化成延迟实验。所以意识和双缝干涉实验之间的关系又复活了。
但是这一实验依旧没有解答问题的本质,只是认为互补理论可能是比不确定性原理更本质的存在。
那么双缝干涉实验是不是意识造成的?这个问题爱因斯坦就回答过,爱因斯坦认为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因为他反驳到,难道不看月亮,月亮就不存在了吗?这完全是低级的主观唯心主义。
但是一部分科学家抨击爱因斯坦还是太保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他们认为意识不仅会影响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甚至会创造平行宇宙。
在多世界诠释理论中,每一次观察都会导致原先具有两面性的粒子只呈现出一面性,原本的波粒二象性被观察后,要么是粒子性,要么只是波动性。
多世界诠释理论认为,其实消失的特性会是在另一个宇宙呈现出来了。在本宇宙粒子被测量后,变成粒子性,但是在另一个宇宙就是波动性。所以每一次观察行为会创造新的平行宇宙。
但是这种理论基本上毫无根据,甚至就是数学上的把戏,只是迎合了人类的好奇心,成全了营销号,十分符合了营销号的生财之道才变得有影响力。
在物理界,多世界诠释理论甚至没有人正儿八经研究,毕竟太荒谬。
不要给我说,现在很多正确的理论在一开始也是荒缪的,比如量子纠缠。
事实上,人家量子纠缠一开始就有十足的证据,而多世界诠释毫无证据。
在历史中,100个理论一开始都会被怀疑,最后99个都是错的,只有一个才是正确的。当只有1%正确率的理论脱颖而出,其发展史被写到课本时,很多人都会愤愤不平,认为这个理论居然一开始被错误对待,所以就认为只要是现在被边缘化的理论都是对的,都是被迫害的。这时候,你或许需要了解一下幸存者偏差。